【不要忘記跟自己獨處】
#大學生看事件
每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,
便有了不一樣的社會期許🗣
不管在行為上、待人處事的方式,
似乎都有個隱形的框架限制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該做?
隨著年歲增長,
未必能夠銜接上不同階段的任務🗝
一來一往的落差感便會逐漸掏空一個人🔦
一起來到《19號房間》吧!
進入前先想一個化名,
另一個身分象徵著新的自由👀
「
📝在自己的空間裡,你可以是另一個人,可以暫時放棄原本的身分,享受短暫的自由。
《19 號房間》To Room Nineteen 是英國現代主義作家 Doris Lessing 於1963出版的短篇小說(…)
📖主角蘇珊和丈夫馬修是對人人稱羨的模範夫妻,他們處事非常理性且理智(…)當所有孩子都去上學之後,蘇珊開始感到空虛(…)蘇珊的掙扎卻沒受到理解,家庭表面上的平靜慢慢破裂(…)隨著自己空白的時間越來越多,她開始質疑她的生活和人生選擇。
📖她身為蘇珊,這棟房子的女主人,馬修的妻子,四個小孩的母親,她仍感受到家庭的聯繫與束縛,她仍然無法真正擺脫一切,這時她找到了一處專提供給蘇珊這種女性的出租房間,她化名瓊斯夫人(…)租了一個房間,編號十九,她第一次去的時候,她真正感受到自由(…)
📖頻繁的出門讓馬修也不禁疑惑她是不是有外遇甚至是想要離婚,但蘇珊無法跟他解釋自己內心的掙扎,她也深知馬修無法理解,因此她決定做出最輕鬆的決定(…)蘇珊連同瓊斯夫人離開了這個世界,完美的家庭最終破碎。
📖她的人生看似完美且理智,但這卻是社會強加給她的身分,沒人問過她是否自願成為這樣的人,文中多次利用理性、理智、合理的形容詞來描述她與丈夫的決定,但這是否理性,全取決於社會。(…)社會認為婦女應該這樣,他們才得出這個結論(…)
📝To Room Nineteen 的範疇可以擴大到我們每一個人,每個時代都一樣,社會總是會影響我們的思想,給我們「應該要怎麼做」的框架(…)我們也需要個十九號房間(…)暫時放下多重的身分,這是只屬於你自己的空間。
(…)
」─ #Today
💡 本文選自 #Today
✨全文看這裡:https://www.blink.com.tw/board/post/102768/
✨主頁Linktree有全文連結!
#大學生看選文 #大學生 #大學 #文學賞析 #書評 #獨處 #社會框架 #19號房間 #自由 #束縛